我的开幕式之夜
我的开幕式之夜
奥运村住宿服务团队志愿者 刘柳
开幕式刚看了个头,就到了我该去上夜班的时间了。我坐上大巴,心潮澎湃,望着愈来愈近的鸟巢,全车的同学都欢呼雀跃起来,五彩的灯束从鸟巢里射出来,衬着夜色分外美丽。
到达媒体村后,焰火四起。在媒体村的小广场上,外国记者们拉起大幕布在认真地看着,不时还爆发出一阵阵喝彩声。我几次都想停下脚步,加入到观看的队伍里,可心底又有另一个声音在默默的说着:你是一名服务生,你有自己的岗位!
换好工装,我迅速完成了楼道前台交接任务,虽然楼里几乎没有了人,但我依然面带微笑地站立着。我不时听着外面声声焰火,声声欢呼,心里多么想出去看一眼啊,可是我还是很坚定地否定了自己的这种想法:守住岗位,我就成功了。我心里默默的给自己鼓劲,给中国加油,祝福着北京奥运的开幕式圆满成功。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陆陆续续地,记者们回来了。看得出他们很辛苦,有的可能连续拍摄了四五个小时。我们能做的,也只有拉一下门,道一声辛苦罢了,但这几件事也要做好。
可能是上夜班的缘故吧,不知不觉中一看手表已经是9号了,是否意味着十六分之一的开始呢?
看着进进出出的客人们,许多都已眼熟,只是不知道姓名而已。突然觉得就剩16天了,16天后我又要回到纯粹的学生角色,而我和那些记者朋友们可能再没有机会见面了,连一张可供回忆的照片都没有。
似乎在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和你共处一段时间后分开,不留姓名,不留“一片云彩”,相处时间短暂得恐怕没有对彼此产生任何影响。但是我又觉得我们的服务就是不施加影响,而是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We will always be there ready to help you——可能就是这个意思、这种感觉吧。
和我的搭档们相处了一个多月,我们之间越来越默契了。谁站着累了,就会有人主动顶替。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进去歇一会吧,我还可以多站一会”。
光明网:第三届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与教材建设研讨会召开
新华财经:2025·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区域经济学会专场...
中国新闻网:《公司法裁判规则指引》在京发布
《经济日报》:《公司法裁判规则指引》在京发布 助...
《中国县域经济报》:(黄宝印)2025·学术前沿论坛...
《中国青年报》:在时代浪潮中奋楫争先 ——党的二...
《经济日报》:(蓝庆新)“数字+贸易”带来哪些新...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高蕾 张启迪)持之以恒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