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法学院:多元外事活动助力学院国际化进程
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成果显著
7月,卢杰锋、李莘老师分别应国外学校邀请前往美、英两国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学术活动。边永民教授和陈卫东教授则分别前往美国和WTO日内瓦总部参加重要会议,协商合作事宜。8和9月,李玫,陈杭平和傅广宇三位老师分别前往美国和德国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陈杭平副教授作为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访问学者将在美国停留至2014年9月。
学院教师出境开展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不仅是教师本身提高自身学术素养的不可多得的契机,也是提高法学院国际影响力,展示法学院风采的绝佳机遇。通过走出去,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开展学术活动,将法学院的成就展示给外界并把国外最新的发展成果带回来,提高学院的国际化水平,是法学院上下一致的追求。
强势引入国际优秀教育资源
2013年,法学院引进新的国外留学归来的师资,包括毕业于德国法学院的江龙和美国法学院的郑海平,进一步推动了法学院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以色列巴依兰大学法学院捐赠给法学院8000多册珍贵的法学专业书籍,为法学院资源储备的增加以及两院的友好关系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6月,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法学院院长Shany教授应邀来法学院访问,促进了两院的合作协议的落实。9月23—24日,美国圣托马斯大学法学院院长Robert Vischer教授和匈牙利科学院院士Gábor Hamza先后来法学院交流并发表演讲,两场演讲均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除上述外事交流活动外,西班牙卡米亚斯大主教大学法学院国际和欧洲商法硕士项目主任以及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学术院土田和博教授将在10月和11月先后来访。
2013年暑期,法学院领导积极响应学校开办“暑期学校”的号召邀请了5位国外知名教授开设了竞争法与经济学、中美反垄断法比较、美国环境法、国际金融法律法规基本原理和美国证券法五门课程,学生反响极好。
法学院还发展了外籍教师队伍。其中有在WTO机构担任过高级顾问,有着资深法律工作与教育经验的澳籍教授柯马龙(Matthew Kennedy)和美籍教授阿瑟(Arthur)。柯马龙教授近期在SSCI上发表论文两篇。阿瑟教授的《国际税法》和《商务谈判和争端解决》全英文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有效地推动了法学院发展特色鲜明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国外优秀师资引入保证了法学院课程在实现国际化的进程中的标准化和高水准。
中外合作成效显著
2013年,法学院开启了多个与国外大学的交流与合作,使法学院的国际交流上升到新的平台。
在这一年里,法学院与意大利巴勒莫大学法学院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开展学生交流活动,同时,与西班牙卡米亚斯大主教大学法学院签订了一学期的交流项目和一学年的国际和欧盟商业法律硕士项目。目前已有法学院学生赴西班牙参加学历项目和交流项目。
在培养来华留学生方面,2013年,法学院新招英文项目博士生8名、硕士生2名,中文项目学生8名。同时,法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学生的海外实习,拟在2013年资助12名学生进行海外实习、访学交流等活动。对出国实习和交流的学生,法学院根据实习地点、时间等情况的不同,对每人进行500到3000美金不等的资助。
2013年,法学院向着打造国际化尖端法学院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的步伐。依托于国际化特色鲜明的教师团队和广大学生,法学院将在发展国际化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辉煌。
《中国青年报》:(乔成治)中美贸易“休战”背后...
《中国石油报》:(董秀成)2035年目前最好的足彩app碳排放权交...
《中国妇女报》:(赵崔莉 刘美淇)“十五五”时期...
《中国经济时报》:(赵忠秀)把准“三化”方向 让...
《天山网》:(Abbas Jawad Kdaimy)Expat Eyes|T...
中国工业新闻网:(董秀成)深度解读2035年国家自...
《中国经济时报》:(王志民)激发根本动力:坚持...
《北京日报》:(赵忠秀)服务国家开放大局 谱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