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业评论》:(邢小强)数字化转型如何重塑企业未来战略
(来源:《哈佛商业评论》2025-04-01)
在2025年全球经济韧性成长、技术革命席卷国际商业版图的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构筑竞争优势的必选项,并且在企业战略抉择中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邢小强致力于数字化转型、数字战略与商业模式创新、包容性创新等领域的研究。在近日接受《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采访时,邢小强深入剖析了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价值、包容性创新的商业潜力,以及组织如何在技术与业务的挑战中实现自我进化等关键问题,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可操作的洞见。
01
数字化转型与包容性创新
在邢小强看来,数字化转型在企业未来战略布局中的推动力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数字化转型通过大数据聚合与智能分析优化战略决策,使得企业的战略布局更具系统性与协同性。其次,数字化不仅推动了传统业务的数字升级,还为新兴数字业务的探索提供了契机,使得企业的战略布局更加具有结构性与前瞻性。最后,数字化转型还促进了企业组织架构和文化的变革,从而使得战略布局变得更加包容性和支撑性。而成功的数字化转型至少具有三个关键因素。一是明确的数字化战略,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方向与空间;二是创新性的数字化商业模式,展示了转型过程中的价值逻辑和交易结构;三是高效率的数字化运营体系,体现了转型中的具体执行措施与成果。邢小强还强调,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项目,而是战略、商业模式与运营体系的深度融合,最终形成一个全面数字化的组织,涵盖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
邢小强还特别探讨了“包容性创新”在低收入市场中的战略意义。这一概念源于包容性增长,强调通过创新让经济增长的利益能够惠及社会的各个层级,尤其是那些长期被忽视的低收入群体,即“金字塔底层市场”。在传统商业模式中,低收入市场因资源匮乏、消费力低和高交易成本等原因常被忽视,但从包容性创新的视角来看,随着数字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低收入市场并非负担,而是企业获取新竞争优势的机会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能够在其中创造和获取价值。中国的快手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快手公司通过创新的数字商业模式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金字塔底层群体的表达和被世界关注的问题。在传统的图文信息时代,金字塔底层群体通常缺乏必要的写作技巧,也难以找到合适的渠道发布内容。但在数字经济时代,短视频成为了新的信息和内容载体。快手公司通过数字技术创新,大幅降低了短视频制作的门槛,使得更多金字塔底层群体能够参与内容创作。同时,快手公司的商业模式创新不仅使这些内容在金字塔底层内部传播,还能够跨越社会圈层,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快手公司的创新激活了两种此前被忽视的资源能力:一是金字塔底层的创造力,二是金字塔底层的注意力,这为企业带来了全新的增长机会和商业价值。
02
技术和商业模式相辅相成
“在数字化时代,企业必须摒弃传统的经营思维,采纳全新的商业模式,才能有效应对这一市场的挑战。”邢小强说。他还举了拼多多作为典型例子。在竞争激烈的电商领域,拼多多没有按照传统的“二八法则”去瞄准高收入群体,而是选择了规模庞大的低收入市场。通过构建数字商业生态系统并利用数字技术,拼多多成功克服了低收入市场中的各种障碍,进而创造了新的价值。例如,低收入市场中的消费者社会化属性较强,拼多多通过利用消费者之间的社交联结,降低了获客成本,实现了病毒式的传播与扩散。这一过程中,数字平台的构建、数据的汇聚与转化等技术手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包容性创新,拼多多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曲线,也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了更具可负担性和可接受性的产品与服务,从而实现了双赢。
在新技术商业化过程中,技术选择和商业模式创新经常需要相辅相成。当被问及对于数字化转型中的企业有哪些建议时,邢小强首先引用了哈佛商学院教授切萨布鲁夫的观点:技术本身并不能直接实现经济价值,商业模式在技术投入和经济产出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同一技术会通过不同的商业模式产生不同的价值主张,进而带来截然不同的经济绩效。大多数商业模式都被认为是在一系列约束条件下设计出来的,当新技术或其他变化放松或施加了新的约束条件,商业模式创新的机会就会显现。例如快手公司创业之初就想做视频社交,但由于基础设施、技术与市场环境都不成熟,只能先推出一款用来制作、分享GIF图片的手机应用。之后得益于中国4G网络与智能手机普及和无限流量套餐的推广,快手公司自身又解决了视频压缩与智能算法推荐等技术问题后,才实现了短视频社交平台商业模式的创新。
因此,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企业的关注点不应仅限于技术的新颖性或先进性,更应关注技术的适宜性与结合性。在实践中,企业选择的数字技术一方面要注重商业模式增强,即通过数字技术支持与提升价值的创造、传递与获取,例如通过上线智能客服来替代传统的人工客服——提升了服务效率,但不改变主导逻辑。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商业模式创新,通过数字技术在原有业务基础上来提出新的价值主张,拓展价值创造的空间,生成新的价值逻辑。例如,很多制造业企业通过数字技术与硬件产品的结合来搜集实时数据,进而基于大数据来提供精细化的服务等。
“然而,最具挑战性的转型是通过数字技术彻底颠覆原有商业模式,重建全新的价值网络与交易结构,这种具有‘能力破坏性’的商业模式创新需要谨慎处理,并应配合相应的方法论来引导企业的转型进程。”他补充道。
03
数字化转型对组织的要求
成功的数字化转型,对于组织在资源协调、灵活适应以及文化建设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邢小强分别针对这三方面,给身处数字化变革中的组织开出了“良方”。
首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要有效整合资源,首先需要高层领导的直接负责和推动。他强调,数字化转型涉及战略、商业模式和运营等多个层面,倘若缺乏高层领导的协调和管理,部门间的资源整合成本会大大增加。其次,资源的选择和整合必须与组织的数字化转型战略相契合,要具备系统性和协同性。他还指出,资源整合需要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以及内外部部门的利益和诉求,因此应当具备治理思维。最后,资源整合还需要明确的规划和路径图,并具备容错性和及时调整的机制,以确保资源整合的效率和成功率。
其次,谈及企业数字化转型时组织的适应性问题,邢小强指出,面对快速变化的数字经济,组织架构与流程不应一成不变,而需要不断调整,以促进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实施。尤其是数字化转型要求数字技术与传统业务的有机融合,通常表现在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上。举例来说,有的大型制造企业(如联想集团)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时,会设立数字化转型(DT)部门,专门负责自身的转型工作,而信息技术(IT)部门则不仅为公司自身提供技术服务,也可以为外部客户提供技术解决方案。邢小强因此提出了“数实组织双元”的概念,强调在组织设计与演进过程中,通过在价值链的不同环节进行集成与分解,可以同时支撑实体产品的数字化升级与新服务业务的数字化衍生,促进数实之间不断协同和融合,以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既保持稳定,又提升效率,还实现创新。
此外,企业应该如何推动文化变革才能支持数字化创新呢?
邢小强指出,构建数字化转型的培训体系至关重要,企业需要针对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员工进行系统培训,以改变传统认知并影响员工思维方式。更为关键的是,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某个领导或某个部门的责任,而是整个组织的集体行动,因此所有员工都应参与其中,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学习。他建议,企业可以将转型任务分解成多个项目,并设立阶段性与空间性目标,使每个员工都能承担相应任务。同时,可以通过举办数字化转型创新大赛,激发员工提出改进方案,推动创新实践。此外,在企业宣传中要设计叙事策略,统一口径,对外与对内都传递出明确的转型信号与信心,确保全员共享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愿景,朝着同一目标努力。最后,他还建议将数字化转型的绩效纳入考核体系,通过设定具体指标进行过程和结果评估,以确保转型工作落在实处。
邢小强预测,未来5到10年,数字化转型将在多个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数字化技术将为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影视等知识密集型领域。例如在医疗行业,尽管医生的知识本质上是隐性知识,但通过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和模型训练,许多基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将变得更加高效与精准。数字化转型将推动各行各业的创新,并通过新兴技术的应用,提升生产力和服务效率,最终形成一个更加智能、高效且包容的社会。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抓住这一趋势,并成功实施数字化转型,将是未来竞争的关键所在。
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和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企业在未来将面临更多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邢小强的洞见为企业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立足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不仅在技术层面,更在战略层面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实践方向。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企业的适应力、创新力以及文化建设将决定其能否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领军者。
附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VvSXEM6ZCL-EEPTVkYDeLA
《光明日报》(理论版):(裴长洪 刘斌)中国开放...
《上海证券报》:(纪文华)加强贸易政策合规工作...
《光明日报》:(薛新龙)创新导向与分类评价是研...
《哈佛商业评论》:(邢小强)数字化转型如何重塑...
《中国经济周刊》:(赵忠秀)投资中国赢未来
《目前最好的足彩app》:(蓝庆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鲜明特...
《中国国门时报》:(陈昊 李川川)美对华加征关税...
《上海证券报》:(屈启兴)多地布局未来产业 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