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强(2025)”首次发布
校新闻网讯(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研究院供稿)9月20日下午,第十三届北京洪堡论坛“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建设论坛”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交流大厦二层成功举办。本次主题论坛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研究院承办。
日本名古屋大学特聘教授、洪堡论坛创始成员薛进军,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高书国,北京交通大学唐代盛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李廷洲教授,浙江大学阙明坤研究员,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京报》、《中国日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记者嘉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项目组成员及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研究院师生出席论坛。
专题报告环节由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研究院副院长张海森教授主持。薛进军指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能否吸引外国学生来定居和学习。应通过教育家精神培育、关键人物思想传播、城市环境优化等路径,最终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高书国表示,世界教育中心是在全球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发挥领导作用的国家或城市,是世界重要的教育思想创新中心、教育改革策源中心、高质量教育发展中心和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项目组成员陈建伟研究员认为,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知识、科技与人才的跨国流动已成为驱动世界发展的重要动能。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是全球体系连接网络的战略节点,在全球范围内汇聚、整合并开发顶尖的知识、人才与创新要素,为全球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不仅需要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集群,还必须具备强大的科研实力、活跃的创新产业以及开放的文化环境。城市是创新不可或缺的生态系统,它为思想的碰撞、跨界的合作以及知识的产业转化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教育与科研的卓越,最终必须深度融入城市经济生态,才能迸发出最大的能量。“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项目组成员原珂教授指出,世界教育中心城市,简言之,就是指在教育供给机会、教育各类资源、教育发展质量、教育影响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区域或全球范围内发挥着教育引领和辐射作用的城市或城市群。一个健全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关注教育当下的发展力与贡献力,也应关注教育旨向未来的支撑力和包容力。四个一级指标的选取与确立,是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则、创新与开放并重、国际可比性、引领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上,经过研究团队多轮探讨和专家咨询论证的基础上逐步确立的,整体具有逻辑性、合理性与可行性。
为探索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全球教育中心城市的客观图景,进而为我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提供参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研究院成立了“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项目组。汇聚多个研究领域专家,在学校科研处的支持下,历经一年时间,通过反复的研讨探究、严谨的指标设计与多轮论证推敲,最终构建起一套兼具国际可比性、学术前瞻性与实践指导性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成果“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强(2025)”于会上发布。排名发布环节由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研究院执行院长周禹彤研究员主持。“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项目组牵头人黄海刚研究员发布了“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强(2025)”榜单。她指出,从评价结果来看,中国是亚洲教育中心城市分布最密集、整体排名最靠前的国家,共有16个城市入选,北京、上海分别位列榜单第3位、第9位,跻身前10强;日本、韩国的教育中心城市均为首都或经济中心城市,如韩国首尔排名第5,日本东京排名第13,体现教育资源与城市发展的深度绑定和相互赋能。从国家来看,美国入选城市数量最多,以19个城市位居榜首,中国以16个城市位列第二。此外,德国(7个)、英国(4个)、瑞士(4个)、加拿大(4个)、韩国(3个)、澳大利亚(3个)、瑞典(3个)、荷兰(3个)等国有3个及以上教育中心城市入选。从各大洲分布来看,欧洲以39个城市占据榜首,成为全球教育中心城市最多的大洲;亚洲以29个城市位列第二,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北美洲以24个城市位居第三;大洋洲、南美洲、非洲分别有4个、2个、2个城市入围100强。
“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项目组成员卢福永副研究员进行了“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强(2025)”的第二部分发布,他对指标体系的背后逻辑及理论依据进行分析,介绍了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从教育服务力、教育贡献力、教育支撑力、教育服务力四个维度,分别展示各一级指标前100城市排名、前20城市二级指标得分以及中国城市在其中的表现。他指出,中国城市在教育贡献力、教育支撑力维度总体拥有突出表现,在教育发展力领域表现良好,但部分城市在教育服务力领域存在短板和不足;中国城市在城市教育经费总投入、专利授权数量、顶尖学术论文数量等关键指标中都有较为亮眼的表现,但在国际会议数量、留学生规模等教育服务力下的三级指标方面,仍有进步空间。
圆桌论坛环节由“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项目组成员苏丽锋研究员主持。高书国、唐代盛、李廷洲、阙明坤、陈建伟、原珂、薛新龙等专家学者围绕“全球教育中心城市建设”展开研讨交流。高书国首先对“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研究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其具有开创性价值,尤其是在数据获取和体系构建方面,体现了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他强调这项研究不应止步于数据“体检”,更要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问题,解决中国城市在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唐代盛认为,“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研究为城市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是一项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研究,肯定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尤其是教育服务力指标下城市的环境宜居对教育的支撑作用。
李廷洲认为,“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是一项极具文化自信和战略意义的创举,为中国在国际教育领域设置议题、发出自身声音提供了平台。他建议该研究应连续出版、多语种发布,从而持续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让世界以更全面的视角了解中国的教育发展。阙明坤指出,“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研究具有大视野和大格局,充分体现了“跳出教育看教育”的核心思想,将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支撑纳入评价体系,体现教育对城市的贡献以及城市对教育的支撑两个关键视角,这与以往单纯关注教育内部指标的研究思路有很大不同。他建议未来要结合定性分析,以深入解释一些看似“反常”的诸如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可能存在“异步性”等现象,为公众和城市管理者提供更具洞察力的分析。
陈建伟阐述了“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的核心理念,即教育、科技与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并将其作为衡量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标准。他指出,三者的紧密结合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原珂表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一定是先进生产力、先进科技、先进文化和先进教育思想的集聚地。这需要融入科技前沿,不断以科技成果打造新赛道、涌现新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项目组成员薛新龙副研究员表示,“建设教育强国”和“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需要后者的支撑。同时,他指出报告的综合评价思路重要是看否实现了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强调教育对城市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赋能作用。“教育发展力”反映城市教育系统为实现其教育目标、促进社会与个人的全面发展,所具备的内在动力、资源基础和未来潜力的总和,不仅代表该地区当前时期的教育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来时期城市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育贡献力”反映教育对于城市人才成长、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赋能情况,体现了城市教育体系与产业结构、人口禀赋和发展需求的动态适配性。
通过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强”的首次发布,构建了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评价体系,为全球教育布局与城市发展提供了科学参照,对我国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推进教育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撰稿:何佳亮 周禹彤 审稿:周禹彤)
《中国青年报》:“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高校思政育人...
中国日报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功举办第十三届北...
《中国科学报》:对外经贸举行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
《光明日报》:(邓慧慧)数智赋能加速服贸焕新
光明网:(蓝庆新、薛缘杰)携手共赢新格局 共绘服...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周念利)数智领航,...
《中国女性Women of China海外版》:(Nathalie)...
《经济日报》:(蓝庆新)从“新”出发扩大外贸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