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好的足彩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目前最好的足彩app > 正文

媒体目前最好的足彩app

《环球时报》:(郭德玉、赵鸿燕)“中文+职业”搭建中非合作心桥梁

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14日 编辑: 刘海军

(来源:《环球时报》 2025-10-14)

在东非内陆国家马拉维,这片因温暖气候和淳朴民风而得名“非洲温暖之心”的土地上,一场关于“中文+”的创新发展实验正悄然开花结果,成为中非合作新模式的热土。

在中国援马农业技术小组的试验田里,一群当地学生围在一台中国制造的小型收割机前,专注聆听老师的讲解。这不是普通的农业技术培训,也不是传统的中文课堂,而是马拉维大学孔子学院创新的“中文+农业”教学模式现场。学生亲身接触农机具、观察作物长势,在真实的农业场景中学习专业中文词汇,理解中国的农耕智慧。

“通过学习中文,我不仅掌握了语言技能,更对中国农业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马拉维大学发展经济学专业的克里斯平·坎文多说。这正是“中文+职业”教育模式成效的生动写照。如今,像他这样既懂专业知识又掌握中文的毕业生,已成为当地中资企业争相录用的人才。

这一创新实践源自中马两国日益紧密的合作关系。习近平主席在致马拉维新当选总统穆塔里卡的贺电中强调,中马是“真诚友好、相互支持的好朋友和好伙伴”。作为两国友好合作的重要载体,马拉维大学孔子学院自2016年成立以来,已发展成为拥有5个教学点和2个中国语言文化资源中心的教育网络,每年为700多名注册学员提供中文教育服务。

然而,孔院教师们在实践中发现,传统的语言教学远不能满足当地发展的需要。单纯的语言学习虽能增进文化了解,却难以为学员提供直接的职业发展路径。这促使他们开始探索将中文教学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新路径。

“中文+农业”的马拉维模式应运而生。这一创新模式打破传统语言教学的局限,将课堂延伸到中国援建的试验田、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感知度,更为他们开辟了全新的职业发展通道。一些毕业生也就此开启了来华学习、学成回国建设的成才之路,为马拉维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更重要的是,这一成功实践为中非合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范式。在非洲大陆,许多国家都面临着相似的发展挑战:如何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如何培养既懂国际又了解技术的专业人才。“中文+农业”的马拉维实践表明,将语言学习与具体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学习汉语,有助于外国年轻人理解语言背后蕴藏着的古老文明密码和现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巨大变化。这些操着流利汉语,活跃在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洋面孔正成为新时代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连通中外的桥梁和纽带。例如,坎文多的梦想是将中文技能与经济学背景相结合,促进马中之间经济合作和跨文化交流。这种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的理念,正是“中文+职业”教育模式希望达到的更高目标。随着中马合作逐步深化,马拉维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学科的拓展也将培养出更多复合型人才,为中马乃至中非合作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在“非洲温暖之心”,中文教育正以其独特的方式,搭建起一座连接中非的心的桥梁。这座桥梁不仅传递着语言和文化,更承载着发展理念和实用技能,为更多非洲青年实现人生梦想提供新的可能。马拉维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合作共赢来自于对彼此需求的深刻理解,来自于创新务实的项目设计。当越来越多的非洲青年通过学习中文找到职业发展的新路径,当中非合作通过这样具体的项目结出硕果,“天下一家”的理念便在这片非洲大地上扎下了坚实的根基。


附原文链接: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4OiREd9fgrL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