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Women of China海外版》:(Nathalie)以语言为桥,连接中意文化交流
(来源:中国女性海外版 2025年08月)
来自意大利的娜塔丽,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一名意大利语老师,她致力于将意大利文化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语言学习氛围。娜塔丽说:“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够通过我的课程,更好地理解意大利文化,从而更好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意大利乃至欧洲。”
因中文与中国结缘
娜塔丽与中国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她的大学时代。2011年,在意大利锡耶纳外国人大学读书时,娜塔丽选修了一门中文课程,开启了她的中文学习之旅。她说:“中国汉字和书法那种深邃的智慧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让我着迷。这促使我开始学习中文,这是一门充满挑战又极具美感的语言。”真正点燃娜塔丽来华愿望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她回忆道:“通过电视节目,我看到一个充满活力、自信开放的中国,尤其是北京,这座城市古老与现代交融的独特气质深深地吸引了我。”
2015年,娜塔丽获得奖学金,来到向往已久的中国参加交换生项目。在北京学习和生活的经历让她彻底爱上了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结束在北京的学习后,娜塔丽选择去往德国攻读硕士,继续深造。毕业后,娜塔丽回到意大利工作了一段时间,但她的心始终牵挂着北京。
2018年,当得知北京有学校招聘意大利语外教时,娜塔丽毫不犹豫地递交申请,并幸运地获得了这份工作。“那一年,我带着行李和满满的期待回到了北京,并一直生活工作至今。北京的生活节奏快,而且充实有趣,机遇满满。这些年里,我换了几份工作,每个岗位都让我有了不同的收获和体验。2023年,我来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为一名意大利语讲师。”
在北京找到归属感
在娜塔丽的眼中,北京就像一本厚重的书,不同时代的“章节”清晰可见,同时又交融共生。“故宫的红墙黄瓦旁是摩天大楼,幽深的胡同里藏着米其林餐厅,清晨公园里的太极与夜晚三里屯的潮流并存。这种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层层叠叠,是北京最迷人的地方。”
娜塔丽说,北京早已是她的第二故乡。“作为一个包容的国际化大都市,北京汇聚了来自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追梦人。北京既有深厚的地域文化,比如胡同文化、京片子,又能以极大的胸怀接纳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这种包容性让作为外国人的我感到非常舒适。我有稳定的工作、亲爱的同事朋友、熟悉的社区,还有经常光顾的小店。走在路上,听到‘吃了吗您呐’都感到亲切。这种归属感是时间和经历沉淀下来的。”
通过镜头,娜塔丽记录下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她拍摄了北京的胡同、公园,还有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头巷尾。她说:“北京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虽然生活节奏很快,但在这里总能找到属于我自己的空间。”
当了解到北京将于下半年召开全球妇女峰会,纪念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30周年,娜塔丽说:“我相信,这次峰会能够继承北京世妇会精神,制定更清晰的路线图,为下一个十年的全球妇女发展事业注入新的动力。期待这次大会能成为一个多元、包容的平台,确保不同背景、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的需求和解决方案能被纳入议程。”
在娜塔丽看来,中国女性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她们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职场中,尤其是在科技、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她们是家庭的核心支柱,在维系家庭运转、子女教育方面承担着巨大责任,同时越来越注重事业与家庭的平衡。同时,她们也是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在公益、文化、艺术等领域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
智能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给娜塔丽留下深刻印象。“这里便利的移动支付、发达的公共交通(尤其是地铁网络)、高效的快递和外卖服务,让日常生活变得极其舒适,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大大缩短了地域间的时空距离。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同时在北京等各大城市,也看到中国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在不断增强。”
娜塔丽感慨道:“在中国,生活真的很方便。比如,我可以使用手机APP叫维修师傅上门维修家电,或者请快递员帮我送衣服。我的很多外国朋友都知道,在中国不需要带零钱,很多事都可以在手机上搞定。购物、打车、买菜、买票甚至路边摊,都离不开二维码。从最初的新奇到现在的习以为常,‘一部手机走天下’在中国完全不是虚言。”
娜塔丽还发现,中国的电子产品也越来越受到意大利人的追捧。“在意大利,现在你可以很容易地买到像华为、小米等中国品牌的电子产品。这些产品不仅质量好,而且价格公道。朋友们都很喜欢我从中国带回去的电子产品。”
最快乐的时光是和学生在一起
娜塔丽说,她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跟学生在一起的时候。作为一名语言教师,娜塔丽在教学中将意大利文化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给学生创造一个没有压力的语言学习氛围。
娜塔丽表示:“中国学生给我最突出的印象是勤奋刻苦、目标明确、尊师重道,并且基础扎实,尤其在数理方面。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业成绩的重视程度,有时让我感到很惊讶。而且,他们通常纪律性很强,课堂秩序很好。”
在一堂意大利语文化课上,娜塔丽提到意大利不同地区有各自的方言。课间,一位来自浙江省宁波市的学生腼腆地走过来,用宁波方言说了几句话。“这位学生想让我也感受下中国方言的多样性。这种主动的文化分享和互动让我觉得特别暖心。”
有时,学生们会在课后留下来,和娜塔丽聊意大利的文学、电影,或者分享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看法。这种超越课本的、真诚的思想交流,是娜塔丽作为老师最珍视的时刻。“看到学生们眼里的光和对世界的好奇,我觉得这份工作充满意义。”
每年的教师节,娜塔丽都会收到学生们手写的卡片,上面用中文或意大利语写着真诚的祝福和感谢。娜塔丽一直珍藏着这些卡片。“它们是我疲惫时最好的慰藉。中国学生对师长的尊重和感恩之情,非常细腻,带给人温暖。”
架起中意文化交流之桥
对外经目前最好的足彩app学有着浓厚的国际氛围,校园里时常组织文化交流活动,让外国朋友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娜塔丽说:“春节的团圆、元宵节的灯火、清明节的追思、中秋节的明月……参与这些传统节日活动,我能深刻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温度和文化内涵。”
娜塔丽不仅是文化交流活动的参与者,也是组织者。她与学院同学们合作,组织意大利文化周或文化月活动,电影放映、歌剧讲座、美食体验、艺术工作坊等活动精彩纷呈。同时,她也积极支持和参与学校举办的中国文化节等活动,向其他外籍师生介绍中国文化的魅力。
在中国生活的这些年, 娜塔丽一直努力了解中国文化,但她深知这只是冰山一角。“我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很感兴趣,这可能是我最‘深入’的实践了。从北京烤鸭、涮肉到各地的特色菜系,比如麻辣的川菜、精致的粤菜、鲜美的江南菜,我都乐于尝试,理解‘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背后的生活美学。”业余时间里,娜塔丽也经常去国家大剧院看戏剧表演,去博物馆参观书画展。中国书法的线条韵律与精神表达,国画的写意精神,都让她深深着迷。
谈及未来,娜塔丽笑着说:“我希望继续留在中国,从事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机会让我继续探索和体验中国的文化。”娜塔丽还计划将更多的中文书籍翻译成意大利语,或者将意大利的书籍翻译成中文。她说:“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意大利和中国的文化。我相信,文化交流是增进两国人民友谊最直接的方式。”
附原文链接:https://www.womenofchina.cn/womenofchina/In-depth/blendingin/2507/0218-1.htm
《中国女性Women of China海外版》:(Nathalie)...
《经济日报》:(蓝庆新)从“新”出发扩大外贸增量
中国教育电视台《长安街》:(蓝庆新)2025服贸会...
《环球时报》:(唐晓彬、王亚男)AI为文化产业“...
《环球时报》:(阿巴斯)Historical, cultural, econ...
《经济日报》智库版:(王颖)推进全球服务贸易开...
新华网:(徐晨)擎开放之旗 领服贸之先——从服贸...
《中国青年报》:(庄芮、吕越)2025年服贸会: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