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蓝庆新、田庚)“两山论”的哲学意蕴与中国实践
(来源:《前线》 2025年第8期)
8月5日,《前线》杂志刊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蓝庆新教授等的文章《“两山论”的哲学意蕴与中国实践》。以下为文章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重要目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论”)生态哲学意蕴浓厚,认为优良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只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二者之间形成有效循环,才能真正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我国积极践行“两山论”,全方位多领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深度探索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打造经济新增长点。此外,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两山论”蕴含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将为其他国家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思路。
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
绿水青山是实现金山银山的基础。新时代新征程,只有将环境保护工作放在首位,将生态修复与改善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才能真正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为人类生存提供优质的空气、水和食物等必需资源,对人类生存生活至关重要。自然环境一旦被破坏,随之而来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将对人类基本生活质量产生显著的负面冲击。此外,生态环境质量优劣还将直接关系生产要素的质量与效率,较为依赖自然环境的农林牧渔和旅游业也将因环境破坏而面临发展困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如果经济发展以盲目过度开采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那么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必将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二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两山论”提出生态环境并非社会生产力的作用对象,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与根基,认为只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绿水青山代表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自然赋予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金山银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产业进步和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的表现。“两山论”深入剖析生态与经济的内在关联,提出要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即通过科学合理的优质生态环境利用,将生态产业和绿色经济打造成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以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积累的财富,继续推动生态修复治理和资源保护等工作的深入开展,从而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金山银山继续保障绿水青山的良性循环。
以生态改善增进人民福祉
生态产品供给质量持续提高。在“两山论”的指导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不断增加。2024年,目前最好的足彩app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29.3微克,比2023年下降2.7%;地表水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目前最好的足彩app地表水Ⅰ至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90.4%,地下水Ⅰ至Ⅳ类水质点位比例为77.9%,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土壤环境风险管控有效,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开发利用得到有力保障;自然生态环境继续保持稳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30%,森林覆盖率超过25%,水土保持率达到72.83%。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持续科学有效推进,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更加优质的生态产品,公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得到显著提升。
“两山论”激发乡村振兴绿色动力。传统乡村经济发展模式未能正确处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二者间的关系,要么以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要么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停止发展工业产业,均不利于乡村可持续发展。“两山论”则强调乡村发展应协调统一社会生产力与自然力。采取自然生态环境要素系统性保护方法,发展生态化农业产业和工业产业,保护农业用地用水,加快建设清洁能源基础设施,以先进技术设备降低工业污染。结合当地特色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深入探索绿水青山中所蕴藏的生态文化元素,推动第三产业多样化发展。在逐渐满足人民群众物质财富需求基础上,努力增强乡村文化认同感,提高村民主体参与乡村建设积极性,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回归乡村,实现乡村人才振兴。“两山论”为加快推进乡村经济发展由工业模式向生态模式转型、提高乡村居民福利水平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有效拓展。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仅能够带来生态效益,也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2024年,我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达10.17万亿元,林草产业综合涉及第一二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经济林种植面积和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分别为4666.7万公顷和4000万公顷,森林食物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随着优质树种人工精准培育以及高质量木质素提取等技术不断创新突破,林机设备加速迭代升级,个性化家具定制需求日益旺盛,我国林草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得以持续释放。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发展规模也快速扩大,创造了一系列新就业岗位。此外,我国还积极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形式,推动数字技术和金融产品与绿水青山更好结合,打造生态产品数字化管理模式,实现生态资源资产化,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财富加速积累,为百姓带来更多绿色经济效益。
引领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保产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我国生态环保产业积极践行“两山论”,成为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和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生态环保产业已形成覆盖水、大气、土壤、生态修复、减污降碳等领域的工程、技术装备和服务体系,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发展绿色生产力,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加速推进技术创新正成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2024年,我国环境技术专利申请数量约10万件,居全球首位。此外,我国生态环保产业也逐渐由生产末端污染治理向全生产流程减污降排延伸,为经济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通过采取工艺改造升级、资源循环利用等一系列环保举措,截至2024年9月,我国95%以上煤电机组和45%以上的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电力体系和清洁钢铁生产体系。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提质升级。我国一方面继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力度,另一方面不断推进能源转型提质升级,积极探索利用低碳清洁能源,以降低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截至2024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8.89亿千瓦,同比增长25%,约占我国总装机的56%。同时,我国积极构建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在先进可再生能源、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等重点领域自主研发创新的生产要素投入力度,取得一系列世界级成果。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不断实现新突破,先进电池技术量产效率保持全球领先,风电叶片及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生产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智能大坝建设试点项目稳步推进,在农业灌溉和城乡用水等领域形成综合效益。能源科技创新也助推我国能源产业链加快实现由低端制造向高端研发的跃升,形成相对完善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在全球能源产业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两山论”指导我国能源低碳转型从生态保护问题源头出发,以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降低工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影响,并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增长点。
循环经济为碳减排贡献重要力量。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减少产品加工制造步骤,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实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与节约资源双重目标。在“两山论”的指导下,我国大力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以降低产业链各环节温室气体排放、实现材料产品循环利用为发展宗旨,促进循环经济领域技术更迭创新,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生活新方式。当前,我国已自主研发智能化新能源汽车拆解线,有效避免过度开采原生矿产所导致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探索应用热化学储能技术,将热能转化为化学能加以存储再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试点应用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膜处理系统和智慧用水管控等先进技术,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和资源回收利用率。
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取得显著成就。我国积极践行“两山论”,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仅显著改善本国生态环境质量,也在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取得卓越成绩,同其他国家一起守护好全世界的绿水青山。截至目前,我国已批准加入多项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多边公约和议定书,与多个国家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合作交流,签署生态环保合作文件,生态保护互助合作不断深入发展,已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的综合式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新格局。通过与发达国家合作,我国深入开展先进技术产品研发应用工作,助力能源转型与低碳减排;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我国坚持普惠包容、互利共赢合作理念,共享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二者协同发展的宝贵经验,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此外,我国也积极拓展与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中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努力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赞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先后将“绿色环境特别奖”“全球环境领导奖”等授予中国。
中国生态环境治理为全球环境改善作出巨大贡献。“两山论”意蕴深刻,不仅要求保护本国生态环境,更强调应坚持守护全人类的绿水青山。在实施行业整体淘汰计划,支持企业完成替代技术改造,不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我国积极开展生态治理工作,为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力量。当前,我国在全球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成为全球增绿贡献最大的国家和防沙治沙国际典范。我国也积极推进以《巴黎协定》为代表的环境保护国际公约签署生效,并积极落实《巴黎协定》中的各项承诺,提前完成碳强度下降和森林蓄积量增加两项目标。我国与全球环境基金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在引资增资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发展中国家中为数不多的全球环境基金捐资国之一。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为世界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我国始终坚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指导理念,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改善成果得到国际组织高度认可。201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创造模式和成果报告》,对我国在沙漠治理以及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等方面的积极行动和重要贡献予以肯定,并指出此案例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将生态治理与消除贫困相结合的治沙经验。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报告认为以“两山论”为导向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201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再度发布《北京二十年大气污染治理历程与展望》评估报告,研究人员对北京空气质量改善取得的显著成果给予高度肯定:北京经验对其他城市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有所裨益。中国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蓝庆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田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
《前线》:(蓝庆新、田庚)“两山论”的哲学意蕴...
CCTV-2《经济信息联播》:(屠新泉)中美就24%关税...
《劳动午报》 北京工会客户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
《南方都市报》:(黄勇)整治“内卷式”竞争核心...
《北京青年报》:(贾怀勤)土著记忆中密云城当年...
新华网:(黄宝印)教育家精神与数字化赋能双轮驱...
《CGTN》(杨杭军):Exploring pathways to break...
新华社:(屠新泉)中国经济系列专题片《巨轮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