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好的足彩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学科建设 > 正文

学科建设

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郭新立报告《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发布时间: 2008年06月19日 编辑:

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郭新立在目前最好的足彩app党委中心组专题报告会上的报告(摘要)

今年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报告》谈到高等教育的两个成绩,一是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直到目前为止,本科生规模达到800万人,本专科生规模达到2700多万人;二是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进展明显。高等教育今后的发展有三个任务,一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二是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三是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增量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有两条,第一条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第二条是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从报告和规划可以看出,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当前非常重要的任务。

今天我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交换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希望大家批评指正。首先介绍一下我的单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是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是“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是教育部、财政部“985工程”办公室,亚太地区学位学历互认中国执行机构,还是教育部学位办公室、“211工程”办公室,虽然办公室名目很多,实际上是按照学科体系、培养体系和重点建设体系三大工作体系来展开工作。

一、从十年对比看我国高等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已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在这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当中,究竟哪一段是起了关键性作用?

194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没超过0.3%,改革开放之前,197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过2%,现在毛入学率达到27%。仔细分析起来,中国高等教育的真正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而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近十几年。1995年,我国普通高校共有1054所,在校本科生163.5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7.2%,研究生14.51万人(博士生2.88万人)。1995年之前,中国授予博士生数量不如韩国,1999年之前不如印度。师资队伍断层现象非常突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仅为2.6%;装备非常匮乏,建校始到95年前所有设备投入相当1995年到2000年“211工程设备投入总和;获取国际信息手段落后;目前最好的足彩app用房紧张;我国高校在国际高等教育界没有明显的影响力,也谈不上多少竞争力。

经过十年建设,到200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达到1792所,可以授予学士学位的有701所,授予硕士学位的490所,授予博士学位的260所,985大学39所,211大学107所。200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现在达到27%,研究生教育从零开始发展到现在,双双突破100万:一是授予学位超过100万,二是在学规模超过100万。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国行列。通过中国28所研究生院大学与美国AAU大学有关指标平均值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同世界发达国家一流办学水平上的差距明显缩小。从清华大学与MIT有关指标对比的数据可以看出,两校的办学水平差距也明显缩小。

通过这些对比也可以看出,重点建设学校的整体实力显著提高,学科建设取得重大成效,部分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建成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重点学科体系。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学科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基本形成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学科体系,包括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一些学科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开发的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对全球11年来(1995年1月初至200512月底)科研机构发表论文的总被引用次数进行统计,按22个学科进行排列,并给出了在本学科前1%的科研机构的排序(这样的机构总计近2500所,其中大学近1400所)。我国有26所高校共计75个学科进入了ESI数据库有关学科领域的前1%,这些高校全部是“211工程学校,主要集中在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很多学科排名非常靠前。二是学科装备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显著改善;三是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显著增强,“211工程学校十五期间的科研经费总量为1019.82亿元,是八五期间122.72亿元的8.3倍;从十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统计表、十年来获国家级奖统计表可以看出,科学研究能力显著提升,产生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数和科研经费总量大幅增加,九五十五期间,“211工程学校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项目数分别为1496项和2671项;获得的研究经费分别为8.9亿元和38.7亿元。与八五期间相比,十五期间获得的研究经费是八五期间的19.6倍。十年“211”工程的突出成就是建成与世界同步、高效快捷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四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学术地位和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被国际同行所认可,已与30来个国家签订了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的政府间协议;五是重点建设模式引起了国际高等教育界的关注,一些国家也纷纷推出了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专项计划。

概括起来说,我认为,从1995年到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一个十年奇迹,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进入以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为主要特征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到2020年建设小康社会、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腾飞,创造新的奇迹,就必须解决两个本质问题,解决发展中的两个基本矛盾。一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力不够、国际竞争能力不够,它的实质是队伍建设问题,这就导致国家现代化建设要求与我们能够满足国家需求间的基本矛盾。二是我国高教优质资源过少,这就导致优质资源的过少与老百姓个体都希望接受优质资源教育的基本矛盾。如何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进而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我认为,从过去的历史经验到未来发展,必须走重点建设带动整体发展的道路,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我们资源有限,不平衡性非常明显,因此我们只能突出重点,通过重点建设一批像对外经目前最好的足彩app学这样的高水平大学来提高竞争力,保证教育质量,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也依赖于这批高水平大学的质量。同时国家要加大投入,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在这样的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得到发展。

二、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

谈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必须要回到大学的基本功能上来。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引领文化发展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实现这些基本功能的单元就是学科。学科是实现大学功能的基本单元。一个学校的建设要通过学科建设来拉动;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核心;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建设高水平大学之前,必须要先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持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学科比较集中的学校,将自然形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这就是研究型大学概念的雏形。1986年试点,1988年通过通讯评议、专家会审核、原国家教委批准,共评出416个;另为解放军总后代评13个部队重点学科。2001年启动,20021月完成第二次评选,共评出964+120072月至11月完成第三次评选,共评出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8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9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19个。

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而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需要水平建设示范是重点学科定义的四个要素。

学科方向队伍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体系科研条件学术环境是重点学科的条件。重点学科的条件是:主要学科方向对推动学科发展、科技创新,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文化发展和国防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拥有学术造诣高、具有一定国际影响或国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有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应有完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体系,培养的博士生质量和数量位于国内同类学科的前列;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在本学科领域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已取得较高水平的成果,对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承担着国家重要的研究项目;教学、科研条件居国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具有较强支撑相关学科的能力,有良好的图书文献和现代化信息保障体系;学术气氛浓厚,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跃。

重点学科评选的口径以前主要以现行《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二级学科为依据划分。本次增加了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目前使用的学科目录是199710月颁布的,分学术型学位学科目录和专业学位学科目录两部分,学术型学位学科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三级。明确各级目录设置的原则、基本条件和程序,规范学科目录管理。学科专业目录修订的指导思想与过去相比有了根本变化:从注重目录本身转向注重管理体制,目前调整工作正在进行。

重点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龙头和核心,这个认识和观念被广泛接受,成为共识。经过985211等工程建设,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建设成效,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优势;没有形成一个规范化的、制度化的建设、管理和投入机制;评选与建设缺少系统性的结合。

重点学科建设目标一是提高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成为解决国家问题的基地;二是根据国家需要,适时调整重点学科结构,引导学校进行学科建设;三是逐步建立重点学科建设的新机制,提高重点学科建设效益;四是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各方财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学科体系。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转变思路,调整结构,完善机制,构筑体系。

要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学科的骨干和示范作用。推动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联合,带动学校相关学科水平提高;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高投资效益;利用国家重点学科的优质资源向目前最好的足彩app辐射,带动高等教育整体学科水平的提高。

通过“211工程推动重点学科建设。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大学科结构调整力度,支持发展新兴和交叉学科,力争使其中部分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成布局和结构比较合理的高等教育重点学科体系。

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一是处理好学校整体学科建设规划与“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的关系。第二是要处理好教育部评选出的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11工程十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 第三是要处理好各期“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 。

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凝练学科方向,凝炼即凝聚、锤炼。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方面是要充分预见到学科的发展趋势,瞄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另一个方面是要结合自身的相对优势,考虑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还有一个方面是要强调创新与突破,强调交叉融合和集成发展。第二是汇聚创新队伍,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术大师、学科领头人和形成创新团队。一流学科的一个根本性标志是有知名的学术大师,是有杰出的学科领头人,是有强大的创新团队。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致力于造就一代学科领头人,有了一流的领头人,就能汇聚一流的队伍,就可以创造一流的学科。第三是构筑学科基地,就是建设一流的实验室、研究基地或者工程中心,包括有一流的设备、信息、工作空间以及工作氛围。

坚持走有特色发展之路。要集中优势力量打歼灭战,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流大学一定要有若干个一流的学科;它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上都是一流;只要我们自己做好分析,选好方向,集中力量,采取得力措施,有可能在某几个方面争取学科上一流。要鼓励异峰突起,出奇制胜。强调要在两个字上创新思路。是什么?如何突起?在哪里?在哪里?这就需要创新,需要找出特色。特色就是竞争力。从学校有关学科基础出发,坚持创新,努力形成自己的学科优势和学科特色,使一批学科能异峰突起,出奇制胜。

211工程三期建设的指导思想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重点突破为目标,坚持国家战略优先与服务区域发展相结合,坚持提升学科水平与增强服务能力相结合,坚持重点建设与带动整体发展相结合,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二是继续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及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加速推进一批学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三是突出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造就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增强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着力提高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四是充分发挥“211工程”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整合力度,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进一步提高“211工程”的建设效益;五是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建立有利于学科发展和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有利于人才创造性发挥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营造优秀人才和重大成果脱颖而出的文化氛围;六是注重与国家其他重大计划的有机衔接,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211工程三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大学科结构调整、队伍建设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优化重点学科体系的结构和布局,使更多的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使“211工程”学校成为培养创新人才和解决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其中部分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部分学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知名大学。

211工程三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重点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统筹规划、重点建设1000个左右重点学科;加强建设一批处于国际学科前沿的基础学科和社会公益性学科;加强建设一批国家发展战略急需的应用学科、高新技术和工程学科建设;加强建设一批重点发展的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交叉学科;加强建设一批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相关的、能够回答国家发展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通过加强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建设项目的整合力度,全面统筹和规划建设方案,促进项目集成式发展。

“九五”主要任务是打好基础。“十五”主要任务是提高水平。“十一五”主要任务是重点突破。一是学科建设有新突破。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有新突破。三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新突破。四是机制创新有所突破。其中各种类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重点。我们谈到创新人才时,一定不能理解成是一类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一定是各种类型的,有面向知识创新的,也有面向技术创新的,有面向哲学社会科学,他们的类型完全不一样,他们的能力构成也完全不一样,因此,一定要结合学校学科实际研究所需创新人才的能力构成,探索培养模式。机制体制的创新包括人的机制体制、科研的机制体制、文化的机制体制,而且是绝对不能规划和推广的,它一定是在学校生态下能够发挥作用的机制体制。

三、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研究生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重要取得以下成就:创建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初步形成研究生培养的中国模式;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步入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国的社会转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新形势,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我们把大学定位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因此要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是我国加速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之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之主力军,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研究生教育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到底面临哪些形势,存在哪些问题,今后的发展思路是什么?从去年开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连续召开第23次、第24次、第25次会议,三次会议谈的中心议题是一个——质量。会议认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这个关键时期的主要特征就是实现我国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转型。如何应对?提高质量。保证和提高培养质量,发展和完善学位制度,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培养的布局和结构,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其实都是质量问题。

谈到研究生教育质量,这里有两个基本前提、两个基本原因、两大基本问题。基本前提一是我们过去不是不重视质量问题,而是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关注质量问题;二是新的历史时期对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有更紧迫、更高的要求。两个基本原因:一是我国经济和科技受到发展水平的限制,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二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估计不足、想不到或者来不及注意、短期内也难以解决的问题。两大基本问题:一是整体来讲,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二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

对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主要是:在目前最好的足彩app范围内缺少从入口到出口、从培养过程、经费到指导教师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在指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上还没有系统的措施。首先,是出口把关不严。其次,研究生培养机构的学科水平总体偏低。第三,选拔培养机制亟待完善。第四,导师水平不高,指导不力。第五,在项目政策和经费投入上还存在一定问题。第六,创新文化及创新氛围不足,尚未形成创新文化建设的概念。

要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把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第一,以博士生质量分析报告为契机,将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切实转移到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上来。通过教育部、人事部联合组织,实证分析,完博士质量分析报告,达到下面五个目的:在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理论研究方面有所建树;要全面分析和评价我国目前博士生质量状况,剖析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国际比较,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同时根据国情提出切实可行的提高质量措施;提出今后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很明确的方针策略,为出台重大的博士生培养政策提供依据;倡导形成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文化。要将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领域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变成一个系统的自觉行动,形成研究生培养单位、导师、研究生都注重质量、崇尚优秀、追求卓越、勇于创造的新气象。

第二,积极推进学位授权审核制度改革。研究生教育的总体布局已经基本完成,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工作也基本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该集中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抓宏观调控,抓质量保证,抓政策完善,抓机制体制的改革。当然,还剩下少数的硕士点、博士点需要授权,但是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为数不多的授权工作上,必须转移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上。国家要实行宏观的总量控制,做好规划。这样我们主要的资源都可以放到提高研究教育质量上来了。

第三,加快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这项工作已经有一定基础,主要就是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目标,合理配置研究生教育的资源,完善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制度建设,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明确其职责,增强其责任。采取切实措施,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增强研究生的创新动力,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完善研究生培养的协调机制,理顺培养单位、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健全培养过程的管理机制;优化研究生奖、助学金的奖励激励机制;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培养机制改革牵动教育的全局,要把握好节奏,高度重视改革措施的可操作性和实效。

第四,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要重点做好几项工作: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紧密结合“211工程“985工程建设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紧密结合国家重大科研、重大工程以及基金项目,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第五,高度重视研究生的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学风建设。

(根据报告PPT和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皓月 整理)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