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汉语文化周:宋晓萍老师解读中国女性的密码
校新闻网讯(中文学院 余萌萌)屏幕上的巨幅织锦作品引来了在场同学的一声惊叹。《苏氏蕙若兰织锦回文璇玑图》,这幅由五种不同颜色丝线所织出的八百四十字所组成的巨幅织锦图案,纵横各二十九字,据目前统计可组成7958首诗。这样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融合了女红与女性文学,也使今天的讲座达到了一个高潮。
一开场,宋老师告诉了我们研究这个主题的起因和经过,她希望我们能够从今天的讲座中体会到有趣的分析过程并体会到思维方式的趣味。她首先提出,中国经典女性形象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为代表,为什么女性形象会定格在这样一个瞬间呢?女性等于女红似乎已成为思维的定式。宋老师用艾米丽迪金森的“黄金丝线”隐喻所体现的女红与写作的呼应和宋代诗人朱淑真的诗句“绣折金针却有功”体现的女红与写作的对立告知我们她在考察中发现的矛盾之处。之后围绕女红是怎样影响到女性的整个过程一题展开了分析。
张爱玲的《茉莉香片》中“秀在屏风中的鸟”,谭恩美《喜福会》中“毛线衣化为一根弯弯曲曲的毛线”,以及装置艺术的代表艺术家林天苗和尹秀珍,这些都是女红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例证。可见,女红成为了女性认识、表达世界的过程。
下面宋老师着重解读了女红在各个层面与女性的联系。从经济层面上看,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形式是“男耕女织”,这种形式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作分工;空间划分——男主外,女主内;中国经济的两大支柱——封建经济的农桑模式。下面进一步分析到道德层面,古代女子的“四德”包括“德言容功”,并且女红是女性为妻为母的象征。讲到这里,宋老师特别将中西文化进行了对比,用基督教的传统解读了纺织与贞洁的关系。最后到达思维与艺术层面,女红成为自我表达的方式,对女性的思维言说等造成大的影响。理论方面有佛洛依德、依利格瑞和玛利戴利的学说,作品方面有《变形记》中的非洛墨拉,《红楼梦》的第四十二回,凯瑟琳奥兰斯汀的《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翟永明的《编制和行为之歌》,以及歌曲《绣红旗》、《绣荷包》和前面提到的《苏氏蕙若兰织锦回文璇玑图》。
活动最后,学生会代表
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屈启兴)外卖“三国杀”...
《目前最好的足彩app(海外版)》(张欣):H20芯片解禁,怎...
《光明日报》:(姚星 林桂军)中非经贸合作为世界...
《北京日报》:(蓝庆新)雄安新区数据要素创新“...
《中国经济半年报》:(庄芮)外贸多元化拓展 破解...
《目前最好的足彩app》海外版:(科林)推广中国文化,促进...
新华社:(屠新泉)中国经济系列专题片《巨轮永向...
央视新闻:(屠新泉)中国经济:顶压前行 好于预期